索引号: 014207926/2021-00230 分类: 卫生、体育\体育    通知
发布机构: 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号: 通政办发〔2021〕30号
成文日期: 2021-05-17 发布日期: 2021-05-19 有效性: 有效
名称: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通市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意见的通知
索引号: 014207926/2021-00230
分类: 卫生、体育\体育    通知
发布机构: 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文号: 通政办发〔2021〕30号
成文日期: 2021-05-17
发布日期: 2021-05-19
有效性: 有效
名称: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通市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意见的通知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通市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意见的通知

来源: 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5-19 09:02 累计次数: 字体:[ ]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通州湾示范区、南通国际家纺产业园区、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南通市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意见》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5月17日

(此件公开发布)

南通市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19〕40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20〕49号)精神,充分发挥体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推进南通体育强市建设,进一步打造“体育之乡”新优势,助力南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体育强省建设部署要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开放融合守正创新,聚焦增强人民体质、健全促进全民健身制度性举措,持续提升体育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服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作出应有贡献。

二、主要任务

到2022年,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广泛参与、市场充满活力的开放融合的体育发展新格局,人民群众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体育改革创新稳步推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更加均衡充分,竞技体育和后备人才培养输送等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体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到2035年,建成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体育强市。公共体育服务优质高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8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超过95%;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省运会参赛项目和人数规模持续增加,以足球改革发展引领“三大球”振兴为重点的项目布局更加优化,持续保持南通体育为国争光贡献度;青少年体育蓬勃发展,学生健康素质明显改善,每人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达到96%;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总规模位居全省第一方阵,体育产业效益显著提升,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体育文化与精神进一步传承发扬,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作用更加突出。

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市。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体育成为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标志。

三、工作举措

(一)完善公共体育服务,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市、县两级制定出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积极争创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县),推动形成公共体育服务城乡一体、均衡发展格局。协同体育科研机构和高校,深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

加大推进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力度。将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区域发展规划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在全民健身设施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快推动提档升级,不断改善锻炼环境和条件。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城市疏解腾退空间、老旧厂房等“金角银边”建设嵌入式体育设施,打造以人为本、亲民便民、形式多样的“10分钟体育健身圈”。大力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持续拓宽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广度。持续办好南通市全民健身运动会,每年围绕“全民健身日”“南通体育日”和节假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充分调动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积极性,打造全民健身品牌活动。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工间健身制度和群众运动等级评定制度。挖掘南通风筝等传统特色运动项目,扶持老年人、农民、残疾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

全面提升全民健身科学指导高度。加强体医融合,促进健康南通建设。组建科学健身讲师团,深入开展送科学健身公益讲座培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活动,广泛开展科学健身下基层活动。运用各级各类宣传媒体,普及运动健身科学知识。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健康评价服务,不断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站点网络和数据库。着力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基层一线的能力水平,推广运动处方师培训。

(二)提升竞技综合实力,进一步擦亮“冠军摇篮”城市名片

着力抓好业余训练及后备人才培养。推动业余训练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教练员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基层教练员执教水平,完善运动员入学升学优惠政策,扩大业余训练在训项目数量和规模,切实提高市、县两级体校办学质量。深化体教融合,加强体育特色学校建设,支持体育特色学校开展业余训练。鼓励中小学校设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完善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开展业余训练,做好后备人才培养。

做好省运会备战参赛及奥运会、全运会服务保障工作。持续推进省队联办共建工作,完善我市省运会激励奖励政策,着力提升省运会科学训练备战水平,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全力做好国家队、省优秀运动队南通籍运动员服务保障工作,力争更多南通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等国际大赛并取得佳绩。加强反兴奋剂工作,建立健全反兴奋剂教育预防体系。

不断推进“三大球”发展。以足球改革发展为突破点,持续推动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发展改革。研究制定职业足球发展扶持和激励政策,构建体育系统、职业俱乐部、校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足球训练、竞赛和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提高足球训练备战的科学化水平。开发培育“三大球”竞赛市场,提高“三大球”市场化、社会化水平。培育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竞技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社会声誉佳的“三大球”职业体育俱乐部。

(三)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增强对经济的贡献度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放大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区位优势,打造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做大体育旅游、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业,做强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产业园区(基地),做优数字体育、在线健身新业态,建成南通“运动银行”平台。引导体育用品制造业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实现产品转型升级,鼓励体育制造企业发展贸易营销、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支持体育消费金融产品创新,打造“体育+金融”生态圈。加强体育彩票公益公信品牌建设,促进健康发展。

培育领军体育企业。增强体育市场主体能级,实施体育名牌战略,鼓励体育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鼓励体育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加强体育产品服务质量监管。构建智库服务、资源交易、产业孵化、检测认证、大数据服务平台,推动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升级发展,推动传统线下与新兴线上产业集群协同发展。进一步发挥体育产业协会作用,加强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孵化转化。

培育品牌赛事活动。推进竞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体育赛事活动体系。以水平高、影响大、社会效益好的品牌赛事为重点,建立设施建设、运营服务、特许商品开发、终端消费的一体化运作体系。支持依托地域人文特色和自然资源禀赋打造精品赛事,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举办“濠河国际龙舟赛”“沪苏通”等系列品牌赛事活动。制定办赛指南和参赛指引,建立健全赛事标准体系。

促进体育消费升级。顺应改革发展趋势,激发体育市场活力,培育体育领域定制、体验、智能、时尚和场景等消费新热点和数字体育、在线健身等消费新业态。激发县域体育消费潜力,活跃农村体育消费市场,拓展夜间特色体育消费。推动体育消费支付产品创新。

(四)大力繁荣体育文化,进一步放大助力精神文明功能作用

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用好南通奥运冠军、世界冠军的有形无形资产,倡导健康运动生活方式,创作一批弘扬奥林匹克和中华体育精神的体育题材作品。注重挖掘和弘扬南通籍优秀运动员祖国至上、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和敢于争先、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更好发挥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中的积极作用。

挖掘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做好南通风筝、海安健身花鼓等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研究和传承,加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设用好中国体育博物馆南通馆,更好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作用。做好体育文史资料留存、地方体育史志编纂出版工作。支持各县(市)、区举办传统体育项目节日和运动会。

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讲好以优秀教练员、运动员为核心的运动项目文化故事,组织运动队开展各类公益活动,传递运动项目社会正能量。加强体育文化交流,重视体育文化与产业的融合,通过体育音乐、体育摄影等活动形式,拓宽体育文化创新途径。

(五)不断深化体育改革,进一步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化体育管理机制改革。强化各级政府主导责任,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社会组织提供多元公共体育服务和产品。进一步发挥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重要作用,坚持开放办队理念,引入竞争机制,推动更多学校、协会、企业参与市运动队办队,重点推进省运会新增项目社会力量办队。

构建开放融合的体育发展新模式。加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互联互通,建立多主体参与、多要素发力、多模式推进的融合发展机制,切实增强体育事业发展新动能。向社会全面开放体育行业资源,促进体育与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科技等行业深度融合,发展体育旅游、体育康复、体育培训、体育传媒等特色业态和服务新模式。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参与体育发展,发展混合所有制体育经济,在扩大开放中拓展体育发展新空间。

提升体育社会组织行业治理水平。按照创新社会治理要求,加快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创优创新,做大做实做强各级体育总会。指导各级各类体育社团、俱乐部等体育社会组织实现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和专业化运作,建设成为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体育社会组织,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体育治理现代化中的平台载体作用。成立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社团,鼓励基层大力发展社会体育俱乐部,提升社会体育俱乐部人均拥有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党的体育工作方针和《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决策部署。各县(市)、区要将体育强市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目标任务分解考核和动态调整机制,利用部门整合的机构优势和资源优势,做好“体育+”“+体育”文章,确保体育强市建设目标如期完成。各有关部门、单位和社会组织充分履行相关工作职责,将有关任务纳入相应工作规划和计划,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二)强化政策保障。各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决策部署,推进各项政策落地,实现政策叠加效应。将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把体育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大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力度,制定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指导性目录,规范体育彩票公益金的管理使用。

(三)营造良好环境。深入推进体育法治建设,推动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全市体育行业信用体系,落实体育市场“黑名单”管理和失信惩戒制度,引导行业健康发展、企业规范经营。抓好体育行风建设,开展赛风赛纪等专项治理。健全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压实各级责任,加强场馆运营、赛事活动等安全风险防范工作。加强体育宣传,营造体育强市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

附件:体育强市建设两年行动计划(2021~2022年)

附件

体育强市建设两年行动计划(2021—2022年)

为加快推动体育强市建设,特制定《体育强市建设两年行动计划》。

一、全民健身普及提高行动

1.加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推动体育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市、县两级编制《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年)》。严格落实国家关于新建居住区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的要求,推动体育部门参与城市新建和改建小区体育设施的规划设计、验收等工作,城市社区体育设施人均室外用地面积达0.3平方米或人均室内建筑面积达0.1平方米。完善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服务功能,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农村“10分钟体育健身圈”。合理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市区建成10个以上市级或县级标准体育公园,各县(市)建成2个县级以上标准体育公园。各乡镇(街道)建成包含5个以上运动项目的全民健身中心和多功能运动场,行政村(社区)体育活动室、小型多功能运动场实现全覆盖。全市健身步道总里程达1200公里,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每年确保有5个以上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社会开放,做到应开尽开。加大公共体育场馆向公安民警等特殊群体的免费开放力度。〔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

2.提升体育服务供给能力。加强公共体育服务顶层设计,制定《南通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普及科学健身知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1%以上。坚持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志愿服务活动,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标准的人数比例超过93.3%。打造全市性业余运动项目联赛,普及业余运动等级制度,举办老百姓喜闻乐见、参与面广的群众体育活动,打造“8?12南通体育日”系列活动、元旦迎新跑等群众体育活动品牌。鼓励体育社会组织活动培训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推动公共体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充分发挥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阵地作用。加强农民、妇女、老年人、职业人群、残疾人等人群体质健康干预,推进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行业体育健身运动,在公安等重点行业广泛开展体育锻炼和实战练兵活动,促进人员身体素养和运动技能的提升。〔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公安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体育总会,各县(市)、区〕

3.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全面推进优质体育资源进校园工作,不断提高中小学校体育课后服务覆盖率,确保中小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基本实现每人熟练掌握1~2项运动技能。鼓励引导各级各类体育社团拓展服务,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和课余时间,组织开展面向青少年学生的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幼儿体适能活动在幼儿园实现全覆盖,并定期举办全市性展示比赛。青少年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达到95%。组织冬夏令营等选拔性竞赛活动,推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各县(市)、区〕

4.提升体育服务信息化水平。准确把握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化建设需求,稳步推进基础信息系统建设,不断完善体育信息化管理体系。加强体育信息资源归集,依托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核心数据的集中、规范、整合,信息资源互联互通。推动智慧体育、数字体育建设,加大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健身、娱乐、休闲、消费等体育产品及服务领域的应用。市、县两级加快建设符合自身实际的体育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提供体育场馆预订、健身场所查询、在线健身指导、健身处方服务等,为体育惠民提供更加有力的信息化支撑。〔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大数据管理局,各县(市)、区〕

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行动

5.推进市县两级体校标准化建设。按照《江苏省体育运动学校和业余体校建设标准》,加强对市、县两级体校建设的指导和管理,规范办学要求,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市儿童业余体校异地新建项目立项开工。认真落实运动员升学优惠政策,不断增强业余训练吸引力,全市注册运动员达2千人以上。〔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

6.加强体育特色学校建设。推动业余体校与普通学校深度融合,确保全市注册业余运动员在普通中小学就读全覆盖。以篮球、排球、足球、田径、游泳、体操、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为重点,推进中小学“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各县(市)、区开展5个以上体育特色项目,每个项目按照6:2:1比例创建小学、初中、高中学段衔接的体育特色学校。积极创建省级体育特色学校(园)70所,其中包括5所省级羽毛球特色学校、3所优秀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示范学校、5所省级幼儿体操特色和5所省级幼儿篮球幼儿园。〔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各县(市)、区〕

7.提升科学训练水平和质效。提升市体科所和各训练单位训练科学化水平,完善各训练单位的训练、科研、医疗、教育、生活设施,提升射箭和自行车训练基地的保障条件和使用效益,加强规范校外训练点的管理。强化体能训练,实现参赛项目体能训练全覆盖。始终把人才培养输送作为市县业余训练开展的中心任务,通过深化体教融合,拓宽培养输送渠道,提高运动员成材率。将运动员思想政治和文化学习融入日常训练和备战参赛全过程,引导运动员传承和发扬热爱祖国、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优良传统。〔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各县(市)、区〕

8.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管理。通过招聘选拔、退役安置等形式引进紧缺项目教练员,配齐配强教练员队伍。建立教练员“结对帮带”、教学训练比武全覆盖制度,开展教练员培训300人次,丰富培训内容。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加强教练员思想政治、师德师风、作风纪律教育,增强教练员事业心和责任感。〔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委编办,各县(市)、区〕

9.完善市级青少年竞赛体系。体育和教育部门共同指导开展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统一竞赛标准,规范竞赛组织,严格运动员注册和资格审查,合理安排竞赛计划。促进更多的市级青少年体育竞赛进入校园,鼓励更多学校承接全市青少年体育赛事,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各县(市)、区〕

10. 做好省运会备战参赛和国际大赛服务保障工作。根据省运会改革政策和项目设置,完善项目布局,参赛项目数量达到省运会参赛项目的四分之三以上。扎实做好东京奥运会入选和全运会服务保障工作,力争更多南通籍运动员在东京奥运会等国际国内大赛上争金夺银。〔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

三、“三大球”振兴发展行动

11.着力提升“三大球”运动水平。加强“三大球”项目特色学校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三大球”培训机构。深化教学训练改革,把“三大球”列入体育课内容,建立校园“三大球”后备人才梯队工程。积极选送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到省队训练、执教,提高竞技实力和执教水平。在市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基础上,组织开展市青少年篮球和排球联赛。鼓励学校、协会、俱乐部和社会力量联合共建“三大球”业余训练队,积极探索业余训练和职业体育融合发展方式。贯彻落实江苏省足球运动协会社会化改革推进方案,加大推进社会足球场地建设,全市足球场地保有量达600块。〔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县(市)、区〕

12.持续推动足球改革发展。认真落实《南通市足球改革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进一步推进我市足球改革试点工作向纵深发展。深入推进全国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各项工作,组建市级青少年足球精英梯队不少于8支,青少年足球竞技水平全省领先。加强国际交流,进一步提升海门“珂缔缘”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影响力。职业足球俱乐部的联赛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市场运作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度提升。〔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县(市)、区〕

四、体育产业转型升级行动

13.加大体育产业培育力度。健全体育产业扶持政策融合落实机制,鼓励体育企业积极争取体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文化和旅游等相关行业政策。鼓励扶持优势企业参与可穿戴运动设备、智能装备、冰雪装备器材、家庭小型健身器材的研发与制造。推进产业平台载体建设,发挥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引领作用,鼓励如东县新店镇等建设省级以上体育产业基地。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合作,积极申办长江经济带体育产业发展论坛,搭建体育产业合作交流平台,为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促进与兄弟市体育产业的协同创新、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各县(市)、区〕

14.大力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鼓励南通铁人等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从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营销推广、运营服务等领域延伸,开发更多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支持如东县新店镇与南通大学体育学院等相关院校合作打造集产品展示体验、研发、检验检测、电子商务和仓储物流等五大中心为一体的国内一流的健身器材集散地。〔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科学技术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县(市)、区〕

15.积极培育发展竞赛表演业。打造“赛事南通”体育品牌,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引入全国国标舞大赛、全国皮划艇静水比赛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加快培育竞争力强的体育竞赛表演骨干企业和专业体育赛事运营商,构建赛事策划、开发、运营、服务、营销和推广全产业链。〔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财政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县(市)、区〕

五、体育事业融合发展行动

16.推进体教、体医、体旅等行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体教融合,制定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统一规范、相互补充的青少年体育竞赛制度,健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选拔体系。加快推进体医融合,试点推动市第二人民医院健康促进服务中心建设,实现省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县级全覆盖。在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推广开设运动康复门诊,试点开展运动处方师培训工作。开展推广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探索重点人群“三减三健”干预工作机制和适宜技术。加快推进体旅融合,打造、推广通州开沙岛、如东小洋口、启东恒大威尼斯等一批体育旅游精品线路。〔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各县(市)、区〕

17.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梳理影响和制约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相互融合的壁垒,优化政策设计、完善制度机制,以群众体育为基础,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拉动体育消费,厚植体育人才培养根基。以竞技体育为引领,弘扬体育精神,扩大体育人口,壮大体育市场。以体育产业为支撑,助力提升竞技体育水平,扩大体育服务供给,形成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共商共享、互通互惠的工作格局,全面提升南通体育治理效能。〔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各县(市)、区〕

18.推进赛事活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以“互联网+赛事活动”为载体,举办网络赛事及线上推广活动。以示范、培训、宣传为抓手,开设线上公益课程,推广居家科学健身服务。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以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驱动,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积极引导各级各类运动协会、机构和平台,探索建立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常态运行模式,努力构建“教、测、练、赛”线上线下相贯通的全覆盖体系。〔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体育总会,各县(市)、区〕

六、体育社会组织创优行动

19.加强体育社会组织系统建设。有序推进政府职能转移,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综合监管配套体系,激发体育社团活力,促进社团依法规范运作。强化体育社团制度建设,夯实体育社团承担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能力水平。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向县(市)、区覆盖延伸,鼓励乡镇(街道)加快发展社会团体、俱乐部、健身团队等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在建立健全农民体育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基础上,对百姓参与度高、普及面广的运动项目加强政策扶持。〔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体育总会、市民政局,各县(市)、区〕

20.提升体育社会组织服务质量。强化对体育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发挥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作用,积极办好规范合理、覆盖全市、城乡贯通的社会化赛事活动。整合聚集体育社会组织、体育生产服务企业、健身运动场馆资源,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市场化、社会化、规范化发展,更好地为广大健身群众服务。〔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体育总会、市民政局,各县(市)、区〕

关于《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通市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意见的通知》的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