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努力推进体育强市建设,在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强化业余训练整体实力、推进足球改革发展、推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举办承办高水平体育赛事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圆满收官“十三五”,与时俱进科学谋划“十四五”。
一、2020年工作完成情况与“十三五”亮点
(一)群众体育方面
一是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启东市全民健身中心主体完工,海门市体育中心工程开工建设。全年新增体育公园23个,其中街道级以上体育公园11个,截至今年年底,全市共有规模以上(街道级以上)体育公园105个,行政村(社区)体育公园1138个。市区新建嵌入式“市民健身球场”60个,新建和更新室外健身路径166套(含6套二代智能健身路径),新增体育活动室10个。全市新建笼式足球场5个,二代智能健身路径11套。各乡镇(街道)基本建成5个健身项目的全民健身中心和多功能运动场,各行政村(社区)基本建成体育活动室和多功能运动场。二是进一步拓展全民健身活动方式。积极组队参加江苏省第八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和江苏省首届网络全民健身运动会,我市共参加了24个大项的比赛,并取得了较好成绩。相继组织了“跨过长江去”健步走、8.12南通体育日、百城千村健身气功、市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赛等系列活动,各县(市、区)组织了各级各类群众体育活动,累计参与人次达2万余人。组织承办了2020年江苏省《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赛,来自省内各设区市的400余名运动员参加,我市代表队获得了男团第一和混合团体第二的好成绩。全年共培训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00余人,各县(市、区)培训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200余人。三是进一步丰富体育医疗融合渠道。今年在市区完成免费体质监测10000余人,继续保持与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沟通,不断探索符合南通实际的体医融合新路径,全市国民体质测试合格率93%。
(二)竞技体育方面
一是足球改革发展成效突出。推动市政府办公室出台《关于扶持南通职业足球发展的若干政策(2019-2021年)》。今年我市参与足球活动的中小学生突破30万人,新增18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15所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目前国家级特色学校(幼儿所)分别增加到179所和15所。2020年江苏省“省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选拔赛,我市获得2个第一名、1个第二名、1个第三名的好成绩,11人入选全国夏令营最佳阵容,各项指标均全省排名第一。在江苏省足协青训俱乐部联赛冠军赛上我市包揽了冠亚军。二是体教融合深度发展。主动协调市政协、市教育局、崇川区,推动召开市政协“有事好商量”会议,规范落实运动员入学升学相关政策。协调市教育局,共同推动“深化县市体教融合发展”省考重点改革任务落实。三是积极做好赛事工作。承办2020年江苏省沙排、击剑、游泳等赛事。举办南通市2020年青少年10个体育项目锦标赛。四是不断提升教练员队伍建设水平。组织全市教练员各类培训570人次。出台《南通市体育系统教练员管理办法》《南通市体育系统教练员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召开教练员教育训练工作会议,开展教练员“青蓝工程”。参加2020年江苏省青少年足球教练员技能大赛并获团体一等奖。
(三)体育产业方面
一是切实提高省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质量。在县级审核的基础上,对18家单位19个省级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项目进行实地察验,9家单位通过市级初审。同时,委托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对2018年度获得的9个省级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二是强化体育产业平台载体建设。重点围绕精品赛事活动、特色健身休闲等地方特色,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康养融合发展。如东小洋口滩涂旅游景区入选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精品体育旅游目的地项目。南通瑞升运动休闲用品有限公司被命名为江苏省体育产业基地(2020-2022年度)。南通龙信健身综合体被认定为江苏省第三批体育服务综合体。三是督导完成社会足球场地设施建设。完成为民办实事工程,全市新增五人制、七人制及标准足球场12片。充分将已建成的足球场用于举办足球赛事、推进全民健身和发展足球产业。四是扎实推进体育行政执法工作。截止目前,新许可游泳场所16家。制定《南通市规范做好2020年全市游泳场所开放管理工作意见》,主动联合公安、卫生、安监、工商等5部门,对市区53家拉网式检查、对县区81家进行抽查,确保了游泳场馆对外开放工作有序进行,安全无事故。
(四)“十三五”时期南通体育取得显著成绩
一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断优化。如东县体育中心一期工程、港闸区市北新城全民健身中心建成,海门区体育中心工程开工建设。全市建成健身步道近600公里,我市每千人拥有社会指导员数达3.28人。全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总人口40.1%。市体育局被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2014-2017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二是业余训练贡献率保持全省领先。“十三五”期间,石宇奇、孙炜、丁倚亮成为新的世界冠军,我市世界冠军人数达到21位,累计夺得世界大赛金牌101枚。大力推动足球改革发展,南通成为江苏唯一的市级足球改革发展试点城市。南通代表团在省十九运累计获得58.5枚金牌、53枚银牌、67枚铜牌,合计178.5枚奖牌、2396分,继续保持全省“第二方阵”。三是体育产业质效不断提升。积极打造“江海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发展全省领先,2017年我市实现体育产业增加值108.72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41%,全省排名第三。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销售体彩75.67亿元,实现体彩公益金7.173亿元,四是体育赛事效益不断放大。全力办好中国森林旅游节南通国际马拉松比赛和南通濠河龙舟赛,先后多次承办了全国男排冠军赛、四国篮球邀请赛、全国射箭邀请赛等。连续四年承办第七届“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荣获“城市特殊贡献奖”和“群体工作优秀组织奖”。成功举办南通市第十一届运动会暨第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累计参赛人数9716人,真正将市运会办成了“体育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二、主要问题与不足
南通体育工作仍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一是南通体育设施建设水平在全省相对滞后,没有系统的体育设施规划。公共体育服务产品供给还比较单一;二是教练员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业余训练手段和方式比较单一,后备人才培养输送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三是县级体育相对薄弱,尤其是县级体校建设不断萎缩,后备人才培养输送“金字塔”塔基不够牢靠;四是体育服务业占比偏低,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赛事经济有待提升。文化、旅游业与体育的融合度不高。
三、2021年工作安排
(一)群众体育方面
一是积极打造示范性的省级体育公园。拟在滨江和五山片区打造具有一定规模的健身步道,构建点(全民健身路径)线(健身步道和骑行道)面(体育公园)有机结合的全民健身设施体系,满足半程马拉松、铁人三项、公路自行车和全民健身跑等赛事活动和更多市民的全民健身需求。二是继续夯实群众体育基础性工作。在每年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的同时,要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做到“人员底数清、培训增量清、管理职责清”,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作用。三是继续开展有特色的群众性赛事活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要创新办赛方式,线上与线下活动都要兼顾,结合传统节日打造适合南通实际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争取做到一县一品。
(二)竞技体育方面
一是扎实推进二十届省运会备战工作。全面摸排全市业训备战现状,制定并分解各项目周期训练目标和参赛任务,签订二十届省运会目标任务书,确保备战工作高效推进。二是全力推进全市足球改革发展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加大校园足球建设力度,加强全市青少年足球训练营精英梯队建设,不断扩大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三是积极主动推动体教融合工作。积极主动协调市教育局,深入开展体教融合体制机制问题研究,主动做好运动员入学升学工作。推动青少年业余训练“6:2:1”布局,推动本地区幼儿体适能活动在幼儿园全覆盖。四是加强业余训练工作。启动市儿体校新建工程。指导县级体校不断扩大办训规模、增加业训项目,培养输送更多优秀体育苗子。根据《江苏省体育运动学校现代化建设标准》,牵头抓好各级各类体校规范化建设,提升办学质量,迎接新一轮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评定工作。五是进一步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加大教练员队伍培训学习、比武考核力度,不断提高教练员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着力解决教练员违纪现象不断发生等问题。六是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将高尔夫、快乐体操、棋类、橄榄球、街舞、轮滑等省运会比赛项目与协会、俱乐部共建共组事项落地见效。利用互联网技术为赛事监管和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充分提高我市赛事水平上新台阶。完善赛事规章制度,加强大型体育赛事活动赛前和赛中监管,建立赛事监管督查机制和等级评定、信用评价机制。七是积极承办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全国性国标舞大赛、龙舟赛以及第十二届市运会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系列赛事。
(三)体育产业方面
一是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培育体育产业创新发展,坚持“体育+”“+体育”,促进文体旅之间融合发展。二是切实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好疫情后爆发式的体育消费需求,瞄准体育消费新热点,增强体育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体育动能。三是统筹完成体育产业和场地调查等统计工作。组织做好体育产业调查、体育事业、服务业、公益金使用情况的统计工作。同时按照新要求,组织人员进行实地调查,按时保质完成体育场地调查统计工作。四是指导督促市体育产业协会开展工作。加强体育产业经营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培育规范体育市场,努力打造体育产业的“航空母舰”,构筑与南通长三江角北翼经济中心城市相适应的体育产业。
四、十四五目标任务
到2022年,逐步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广泛参与、市场充满活力的开放融合的体育发展新格局,人民群众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体育改革创新稳步推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更加均衡充分,竞技体育和后备人才培养输送等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列,体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在“十四五”期末市区建成45000座以上奥体中心(甲类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小游园、口袋公园、袖珍体育馆等,各县(市)区均建成含3000座以上体育馆、2万座左右标准田径场、1000座以上室内游泳馆体育中心和5000平米以上县级体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