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来源: 市体育局 发布时间:2022-08-02 10:39 累计次数: 字体:[ ]

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体育肩负新时代使命和新战略任务的重要时期。在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环境中,南通市将全面落实体育强国建设要求,统筹规划“十四五”时期体育改革与发展,奋力推进体育强市建设,全面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大力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江苏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要求,根据《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南通体育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

第一节“十三五”时期南通体育取得显著成绩

全市体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认真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较好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断优化。如东县体育中心一期工程、港闸区市北新城全民健身中心、启东市全民健身中心建成,海门区体育中心工程开工建设。全市建成健身步道近600公里,“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不断优化。科学健身组织和指导服务更加完善,国民体质合格率93%,全市每年培训一线社会体育指导员超千人,我市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达3.28人。与市二院联手打造市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中心、运动健康管理中心和运动损伤康复中心。推动全民健身“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在部分场馆试运行网上场馆预定,推动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协会、俱乐部发展再创新高,市级协会总数达到52家、俱乐部达到22家,全市体育类社会组织483家。全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总人口40.1%。市体育局被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2014-2017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业余训练贡献率保持全省领先。在2016年第31届里约奥运会上,陈若琳不负众望,勇夺女子双人十米台冠军,续写了南通连续七届奥运会“届届见金牌”的历史辉煌。“十三五”期间,石宇奇、孙炜、丁倚亮成为新的世界冠军,我市世界冠军人数达到21位,累计夺得世界大赛金牌102枚。南通组队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共斩获22金10银8铜,创历届青运会(城运会)最好成绩。南通籍运动员参加第十八届亚洲运动会取得2金3银1铜和5个前八名的不俗成绩。大力推动足球改革发展,南通成为江苏唯一的市级足球改革发展试点城市。南通支云足球俱乐部应运而生,并顺利实现“三年冲甲”的阶段性目标。南通代表团在省十九运累计获得58.5枚金牌、53枚银牌、67枚铜牌,参赛成绩位列全省“第二方阵”,并获得输送奖、贡献奖和竞技体育未来之星等奖项。市体科所荣获江苏省第五届体育科学大会优秀组织奖。

体育产业质效不断提升。积极打造“江海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发展全省领先。2020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400亿元,全市体育服务业营业收入、体育业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同比增幅均为全省第一。由人民体育与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联合发布的“最具体育活力城市排行榜”中,南通市全国排名第38位。编制完成《南通市体育产业发展报告》。通州开沙岛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海门国际足球小镇被命名为江苏首批特色小镇,如东新店镇健身器材产业园区先后被授予“江苏省健身器材之乡”和“特色类体育产业基地”称号。如东小洋口滩涂旅游景区入选国家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销售体彩75.67亿元,实现体彩公益金7.173亿元,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市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由“十二五”期末的2.5平方米,增至现在的2.92平方米。

体育赛事效益不断放大。全力办好中国森林旅游节南通国际马拉松比赛和南通濠河龙舟赛,先后多次承办全国男排冠军赛、四国篮球邀请赛、全国射箭邀请赛等。连续四年承办“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荣获“城市特殊贡献奖”和“群体工作优秀组织奖”。成功举办南通市第十一届运动会暨第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累计参赛人数9716人,前后历时超过半年,真正将市运会办成了“体育的盛会、人民的节日”。推动县级赛事“一县一品”,启东举办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和国际铁人三项赛;海安举办国际篮联青年男篮(世青赛)热身赛、中加女子篮球对抗赛;如皋举办全国马拉松锦标赛和全国老将田径锦标赛;通州举办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和中国乒乓球协会会员联赛;如东举办国际风筝赛;崇川区举办第十六届中国中学生排球联赛、南通(崇川)丝绸之路国际电子竞技邀请赛等。

第二节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十四五”时期,南通体育既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

群众体育方面,全民体育设施建设与群众期待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公共体育服务产品供给还比较单一。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利用效率还不够高,难以满足群众健身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规模大、层次高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数量较少,群众体育活动内容不够丰富。各县(市)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不够平衡,体育人口覆盖率不够广泛。整体公共体育服务水平跟苏南发达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竞技体育方面,县级体育相对薄弱,尤其是县级体校建设不断萎缩,后备人才培养输送“金字塔”塔基不够牢靠。在训项目偏少、在训规模偏小的矛盾日益突出,后备人才培养输送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羽毛球、游泳、乒乓球等南通优势项目的比较优势明显下降,基础项目、潜优势项目尚未形成特色。教练员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象比较突出,训练手段和方式比较单一。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在全省的排名有所下滑。

体育产业方面,体育制造业尚未形成集聚优势,龙头企业不多,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健身服务业良莠不齐,对体育健身消费的拉动引领作用发挥不够明显。高水平品牌赛事相对较少,赛事经济还处于培育阶段。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事业规模较小,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局面尚未真正形成。

第三节“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意义。“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体育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从“大”到“强”,是新时代赋予中国体育事业的新定位和新使命。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体育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从政治建设上看,体育健儿争金夺银,振奋的是民族精神,激励的是爱国热情;从经济建设上看,体育产业正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从文化建设上看,体育集中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中华体育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

当前,多重国家战略在南通交汇叠加,特别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使南通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机遇。《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出台,更为南通体育事业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明确了发展方向。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体育事业发展提出新要求。在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在实现与文化、健康、旅游、科技、传媒等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上大有可为,完全有条件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二是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新动能。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大背景下,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人民群众多元化的体育需求呈快速增长之势,特别是北京冬奥会的举办,也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的体育热情,体育事业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三是各项基础条件的改善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新载体。市儿童业余体校异地新建加快推进,海门区体育中心开工建设,启东市体育中心正式立项,面广量大的全民健身体育设施投入使用,不仅使业余训练、全民健身条件大为改善,更为全市体育事业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新载体新平台。

经济越发展,生活水平越提高,体育的地位就越重要,体育的价值就越突出。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体育事业发展的落脚点是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方方面面对标上海和苏南,牢牢把握住南通经济能级跃升万亿的发展基础和难得机遇,将其转化为体育事业发展优势,使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与万亿级城市相匹配。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开端,是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开局时期。我市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紧紧围绕推动体育强市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协同发展,深化改革创新,推动融合发展,强化底线思维,坚持依法治体,不断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市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领导体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和国家对体育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上,为体育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政治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优先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强化体育公共服务职能,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新发展理念。从我市实际出发,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体育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遵循现代体育发展内在规律,顺应社会发展新趋势,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推动体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实现体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科学研判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不断提高主动识变、应变、求变能力,坚持问题导向,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优化政府职能,完善社会办体育的体制机制,增强体育内生动力,激发体育发展活力,形成体育发展新模式。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高度重视体育领域各类安全风险防范,细化落实各项安全责任,重点加强体育赛事活动、体育场馆设施安全防范,健全各类标准规范,强化安全监督检查,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全力防范化解体育领域各类安全风险。

——坚持依法治体。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用法治方式推动体育发展,提高体育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引导体育社会组织依法自治,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治理体育新格局,不断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节主要目标

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聚焦高水平、竞争力、现代化,推动体育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形成政府主导有力、人民积极参与、市场充满活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公共服务完善的体育发展新格局。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和体育治理走在全省前列,为建设大门户、同奔共富路,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南通建设现代化篇章贡献体育力量。

——公共体育服务能力达到新水平。基本建成“全覆盖、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公园、健身小游园、健身步道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体育获得感。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化“10 分钟体育健身圈”,加快推进农村行政村体育健身设施的“提档升级”,实现基层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达标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6平方米以上。创建3A以上市级体育社团15个以上,新增市级体育社团5个以上,各级各类体育协会、俱乐部达到800个。公共体育设施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达到100%。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体育运动水平等级标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6%以上,《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95%以上。

——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得到新提升。2024年巴黎奥运会力争多名南通籍运动员参赛,夺牌得分。2022年亚运会、2025年全运会南通籍运动员参赛人数和金牌数、奖牌数力争再创新高。2022年省运会金牌、奖牌或总分保持全省“第二方阵”。创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个以上。加强优秀中青年教练员、优秀体育后备人才、高水平裁判员的培养。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青少年体育训练注册人数达到2500人以上;向上级优秀运动队输送运动员的数量及输送贡献列全省前列,竞技体育整体实力明显提升。

——体育产业综合效益实现新跨越。形成体育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体育产业布局更趋合理、体育产业供给更为丰富、体育市场主体更有活力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争创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的体育制(智)造业领军企业,大力发展竞赛表演、运动休闲、健身服务等业态,努力提增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到“十四五”末,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8万人,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十四五”期间体育彩票销售达50亿元以上。

——体育赛事社会运作得到新发展。进一步健全体育竞赛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灵活多样的办赛模式,市场化、社会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体育竞赛对扩大城市影响、促进体育消费增长的作用明显增强,年均举办国家级以上赛事2项,各县(市)区年均承办1项省级以上比赛;重点支持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联赛主场比赛;新培育一批品牌赛事活动,优化完善“一县一品”品牌赛事体系。

——体育文化传承发展实现新突破。弘扬体育精神,宣传体育文化,促进形成以运动健身、拥有强健体魄为荣的社会舆论氛围;整合宣传资源,形成覆盖面广、内容多元丰富的南通体育文化传播矩阵;挖掘南通地域文化中的体育元素,发挥体育多元功能;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创作体育文化精品,使体育成为时代精神的倡导者和先行者。

——体育人才队伍结构得到新优化。推动高端体育人才储备计划,“十四五”期间招聘引进紧缺高水平教练员8-10名;推进体育人才培养“青蓝工程”,打造奥运项目青少年训练“领军型”教练;强化基地创建,启动“领航工程”,培养专业知识扎实、业务水平高、有较强开拓能力的训练管理人才;年均开展5个项目以上二级裁判员晋升培训;开展体育职业技能培训,增加批次、保证质量、提高社会供给,力争年均培训各类体育社会指导员2000 名以上;加强体医融合、科技创新,建立体育与医疗融合发展的专家智库,开发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新模式,培训可开运动处方的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和健康管理师。加强与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等高校合作,联合培养高质量体育专业人才。

第三章主要任务

第一节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一、加大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力度

完善已有全民健身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改善锻炼环境。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组织实施全民健身提升工程,充分利用老旧设施、闲置厂房、仓储用房、地下空间、建筑屋顶等,改造建设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体育活动室、多功能运动场、健身步道等公共健身设施和场所。在新建居住小区按照国家标准配置体育设施,在新建绿道中植入体育元素,加入“健身步道”。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加强公共场所室外健身器材维护管理,推动器材提档升级。力争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6平方米。

二、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

市、县(市)区每四年举办一届运动会,各级各类学校每年举办学生运动会。结合每年全国“全民健身日”、“南通体育日”和元旦、春节等节假日,积极打造群众体育品牌特色活动,满足不同群众的健身需求,赋予体育赛事活动新活力。定期举办综合性全民健身运动会或其他形式的群众体育赛事,持续扩大有组织参与公益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人口,规范赛事活动举办,做好赛事活动的组织监管服务。健全政府购买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服务制度和标准,引导支持体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规范举办体育赛事活动,提高赛事活动举办水平。各级各类体育协会、俱乐部平均每年组织开展比赛活动2次以上,不断增强协会活动的生命力、凝聚力。关心支持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中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三、完善全民健身服务组织网络

大力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加强民间体育组织培育,完善基层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全市各类体育社团、俱乐部数量达650个以上,个人注册会员超15万。县(市)区、乡镇(街道)两级体育总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实现全覆盖,乡镇建有农民体育协会、老年体协和1个以上其他单项体育协会。以积极争创A级社团为引领,推动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发展。2A级以上体育社团实现全覆盖,其中3A级达到35%全市万人拥有晨晚练健身站(点)8个以上,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6人以上。

四、构建城市奥林匹克元素

多维度、多渠道构建城市奥林匹克元素,积极推动体育赛事、体育文化对外交往和国际交流等工作,激发南通城市动力、活力和魅力,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推动体育事业和体育文化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健康幸福指数。“十四五”期间,力争打造奥林匹克发展示范特色,建立与强富美高新南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奥林匹克(体育)体系,营造“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体育文化氛围。

五、提升科学健身服务指导水平

积极培育规范开放、公开透明的健身指导体系,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晋级培训和审批,组织技能再培训,重点加强农村社体指导员队伍建设,推广科学健身方法,加强体质监测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全覆盖的全民健身宣传和科学健身指导体系。搭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县(市)区实现省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全覆盖,充分发挥体质监测在健康促进方面的积极作用,每年开展免费国民体质测试,全面提升科学健身服务指导水平。大力发展“互联网+体育”,推动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体育消费服务。

第二节增强业余训练综合实力

一、创新青少年体育发展新理念

深入开展体教融合体制机制问题研究,主动做好运动员入学升学工作。优化青少年业余训练布局,推动本地区幼儿体适能活动在幼儿园全覆盖。体教部门联合建立奖励机制,提高业余训练的吸引力,吸收名校有培养前途的小运动员参训。指导县级体校不断扩大办训规模、增加业训项目,培养输送更多优秀体育苗子。

重视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可持续性。积极组队参加省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同时推进青少年竞赛制度创新,精心打造青少年体育品牌赛事。建立健全青少年业余训练管理信息平台,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模式。

二、调整业余训练项目结构布局

推动业余体校与普通学校深度融合。以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少儿体适能、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为重点,推进中小学“一校一品”、“一生一能”项目建设。各县(市)区开展5个以上体育特色项目训练,每个项目按照6:2:1比例创建小学、初中、高中学段衔接的体育特色学校,所选学校生源规模不少于1500人。推动“5621”计划项目布局工作,通过项目布局工作的开展,发挥优质中小学的引领作用,推动区域内学校体育工作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三、深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创建国家级后备人才基地,力争创建数量位居全省前列。通过深化体教融合,切实加强县级体校建设,完善体育传统校激励政策,组建学校运动队,推动县级业余训练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市运会及市年度比赛竞赛办法,突出项目发展重点、后备梯队年龄衔接和人才培养输送,实施业余教练员能力提升工程。加大对市队县办、市队校办等联合办队项目布局,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畅通运动员升学渠道。加强体育人才引进。以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培养,以及专业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引进为抓手,制定配套政策,加大经费投入,推动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从政策及管理上做好合作共赢与角色转换。扶持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省级青少年示范性俱乐部建设。鼓励中小学校设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完善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开展业余训练,做好后备人才培养。

四、深入推进足球改革发展

深入推进江苏省足球改革发展试点城市、全国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各项工作,组建市级青少年足球精英梯队,青少年足球竞技水平全省领先。加强专业球场规划建设。增加社会球场数量,加快社会普及,发挥育人功能,提高球场运营效率打造特色品牌。加强国际交流,进一步提升海门“珂缔缘”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影响力。职业足球俱乐部的联赛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市场运作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度提升,南通支云足球俱乐部力争冲超、海门珂缔缘足球俱乐部力争冲甲,我市足球改革发展试点工作在全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五、支持并推动社会力量参与

制定出台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协会、社团、俱乐部等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培训、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和户外活动营地建设,拓宽社会力量与专业体校合作渠道,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举办青少年赛事。

第三节促进体育产业高效发展

一、调整优化体育产业空间布局

大力开发“江海体育休闲旅游带”。加快建设以南通五山及滨江地区生态体育休闲旅游、如皋长青沙与通州开沙岛健身休闲、启东恒大威尼斯与崇明岛黄金沙滩水上运动、通州湾帆船游艇航海运动体验、如东小洋口温泉理疗及风筝放飞休闲度假等5个体育休闲旅游集聚区。扶持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推动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体育制造领域应用。鼓励体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创建体育用品研发制造中心。加快构建“体育用品制造集聚区”,积极扶持崇川区健身用品和户外体育用品制造、如东新店健身器材制造、海门余东球类用品制造等4大体育用品制造集聚区(特色制造产业园)发展,推进建设“体育服务综合体”。培育规范体育市场,努力打造体育产业的“标杆企业”,鼓励南通铁人等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从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营销推广、运营服务等领域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打造国内一流的体育用品制造品牌2-3个,力争有2家企业被命名为“江苏省十佳体育用品企业”,打造水上运动“南通特色”。

二、深化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

通过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推进南通体育服务领域改革,调整结构方向,从制度供给、政策供给、资源供给、环境供给四个基本方面进行改革,切实加快建成优质均衡、提高效能,形成特色鲜明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逐步推广智能健身器材,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等服务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延伸产业链条。扶持优质项目,拉动社会投资,促进体育消费,培育县区特色体育产业,鼓励各县(市、区)培育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电竞运动等体育消费新业态。

三、推动体育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着力优化体育服务业比重。拓展体育旅游、体育创意、运动康复、体育科技等新兴体育服务业。促进“体教融合、体医融合、体旅融合”。扶持如东小洋口国家级运动康复基地发展。建设智慧体育,推动“互联网+体育”紧密结合,建设市级智慧体育平台,利用APP等手段扩大体育消费。探索“体育+”和“+体育”,以特色文化体育活动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品牌体育赛事培育为依托,以发展体育产业为保障,探索将体育旅游纳入旅游度假区等国家和行业标准。以城镇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景区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体育特色小镇、生态体育公园、汽车露营基地等为载体,拓展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空间,推动体育产业提质增效。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赛事。推动体医融合发展。鼓励医院培养和引进运动康复师,开展运动促进健康指导,推动形成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完善国民体质监测指标体系,将相关指标纳入居民健康体检推荐范围。

四、坚持规划先行引领体育产业发展

构建完善的体育场馆设施体系,编制完成《南通市中心城区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21-2035)》,与市总体规划协调融合。规划建设南通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沿江沿海徒步专用道、自行车慢游道和自驾游快速道“三线一体”的体育旅游观光大道,并在体育休闲旅游集聚区内合理布局并建设沿途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自驾车房车营地、运动船艇码头、航空飞行营地等健身休闲与体育旅游设施。完善现有场馆运行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设施利用率。加快完成儿体校新校区建设,尽早对社会招生。

五、提升品牌赛事综合效益

以规划建设南通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为载体,积极拓宽国际交流合作渠道,引入高水平、高规格体育赛事,打造一批具有南通特色的体育赛事品牌,积极培育引进国际化、国字号赛事。推进“一带一路”国际体育交流。积极承办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依托赛事,继续加强体育活动的开展;普及公益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扶持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群众体育品牌赛事和活动。

六、支持责任体育彩票发展

坚持公益彩票原则,致力于建设负责任、可信赖、高质量发展的公益彩票形象,确保体育彩票销售依法合规运行,力争“十四五”期间体彩销售50亿元以上,为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七、依法治体保障发展环境

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目标为引领,改革完善体育依法行政制度体系,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普法体系,加大对体育市场、赛事经济等重点领域的执法监督,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全面优化提升体育事业发展环境,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四节提升体育文化软实力

一、保护传统体育文化

保持南通社会大众形成的良好体育意识和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淳朴健康民风,并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下去,积极推动南通“体育之乡”的人文发展。倡导社会全民体育,普及大众体育,为南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的人文社会环境和文化养分;普及推广更多体育运动项目和推动提高各类体育场地和设施的新建力度,促进南通体育运动的普及和人民体质的增强。

二、继承优秀体育文化

通过比赛,大力弘扬“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和“团结、友谊、进步”的体育精神,干部职工加强体育锻炼,把比赛激发出来的奋斗激情转化为“两在两同”建新功、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南通勇当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促进体育文化产品多样化

体育文化的传播需要依托体育文化产品进行展现,大力发展多样化体育文化组织形式和开发丰富体育文化产品,提高城市体育文化品位,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对体育运动功能和作用认识的多样性的创新,从传统的强身健体价值观开始转变,转向集娱乐、休闲、养生等为一体的多元生活价值观;在社区体育活动内容多样性上创新,创造出多种新兴运动项目,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居民对运动方式、方法的个性化需求。

四、促进体育文化传播全民化

以社会大众为受众进行广范围的传播,有意识地推动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提高大众体育锻炼与健身运动的参与性。将全民健身以影视、报纸、短视频等新老媒介为主要渠道,将学校、企业视为辅助渠道。推动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健身项目的融合,促进现代体育锻炼项目的创新,延续与发展传统体育文化、创新发展现代体育项目。在全民健身运动中,提高体育文化传播的速率,扩大体育文化传播的范围。

五、扩大区域体育文化影响力

大力推动全民健身进社区、进家庭活动,组织“健康南通健步走”活动,举办“全民健身日”、全市广场舞大赛、全市《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赛等各类活动。办好“一带一路”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大力举办体育文化产业论坛、体育产业博览会、产品推介会等活动。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进一步扩大体育文化交流,促进地域文化之间的交融。积极邀请各地体育组织来南通交流访问,共同探索区域公共体育服务联合运作模式,挖掘区域体育文化资源,打造地域交流合作平台。推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区域体育服务一体化建设,与时俱进引导区域公共体育资源流通,让体育作为南通城市形象的桥梁,充分发挥其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的作用。

第四章组织保障

第一节加强党对体育事业领导

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加强新时期党对体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把方向谋大局促改革定政策抓落实。牢固法治为基的理念,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应对风险的能力。加大体育工作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为建成体育强市营造良好的氛围。

第二节强化监督考评体制机制

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以更严的要求、以更实的作风、更强的举措,将各项健全的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完善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统计制度、标准和体系,创新对体育发展的考核评价方式,建立健全体育发展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强化考核评价结果应用。科学制定目标任务考核制度,加强对目标任务的管理和监督,分解落实工作任务,跟踪推进。褒扬激励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改革等领域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第三节优化体育事业发展环境

加大财政对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财政体育投入机制,支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体育发展经费投入机制。加强与各部门协调,在人才引进、设施建设、体育投资等各方面制定各类优惠政策,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强化用地保障,科学编制体育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出台鼓励消费政策,促进各地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第四节广泛汇聚社会各界力量

改革创新体制机制,释放资源、激发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把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调动社会力量办体育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企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培训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体育改革发展,加大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群众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运营、体育产业生产服务领域的投入。加大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力度,支持民营资本以冠名、赞助、特许经营等方式进行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推动体育赛事转播权市场化运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体育企业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质押贷款。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社会领域产业进行专项债券发行,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开发相关保险产品,将体育企业纳入各地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支持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