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5]66号),依据《江苏省体育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统筹“十三五”期间全市体育产业的各项工作,创造性地发挥体育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提升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我市紧紧围绕打造“体育强市”,加快推进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体育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体育用品生产、体育健身服务、体育休闲旅游、体育竞赛表演和体育彩票销售等为主的产业格局,取得明显成效。 “十二五”期末,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总量达到1.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4个百分点。
(一)体育用品制造成为支柱产业。如东县新店镇现有健身器材生产企业70余家,从业人员8000多人,近2000种规格产品,畅销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贸出口交货量居华东前列,先后被江苏省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江苏省健身器材之乡”荣誉称号,被省体育局评为“特色类体育产业基地”。海门特色体育用品制造业集群拥有生产球类、运动服装等企业近100家,仅足球年产量达到500多万只,体育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6.82亿元。南通铁人运动用品公司研发、生产的“铁人”牌健身器械,共5大系列1000多种产品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十二五”期间销售总额近20亿元。获得了“中国十大体育用品品牌”、“中国轻工业体育用品行业十强企业”等荣誉称号。南通安博力户外用品有限公司是集高端帐篷产品自主研发、金属配件生产、纺织原料加工、全球物流配送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大型现代综合制造企业,年创产值近3.5亿元。美利达自行车(江苏)有限公司投资9980万美元在中国大陆建设的最大自行车生产基地已经正式投入生产,年产量近30万辆。如皋市白蒲镇的江苏曜彰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专业生产中、高档PU滑板轮的企业,其技术含量全球名列前茅,月产量300万只,年产值超亿元。全市已拥有自营出口权的健身器材生产厂家多达170余家,体育用品“南通品牌”在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占有先机。
(二)体育健身服务市场日趋活跃。市区先后投资打造“东西南北中”5大健身中心体系,海安、如皋、通州按“新四个一”要求规划建成体育设施,市县两级“城市10分钟健身圈”已全部建成。市全民健身中心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新建成室内恒温游泳池、乒羽馆、篮排羽多功能馆、健身馆、健身舞馆、多功能健身培训室等项目正式对外开放,受到市民广泛好评。各级政府结合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公共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及乡镇、街道体育公园等场地设施,城市社区及行政村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实现两个100%全覆盖,满足了健身人群需求。由民营资本兴办的连锁型、独立型等各类商业健身俱乐部、健身馆数量与规模快速增长,全市现有各类体育产业企业543个,其中健身类场所达332个,占比达到60%以上。实施“医保健身一卡通”政策,年度市区居民刷卡用于健身金额达950余万元,有效地促进了体育健身消费。
(三)江海体育休闲旅游格局初步形成。曾荣获“最具国际影响力中国十大体育旅游示范品牌”如东洋口港“海上迪斯科”踩文蛤项目,拥有总面积达104万亩的东方第一大滩涂,每年海内外游客超过30万。通州湾示范区立足区域面向国际的综合性滨海时尚运动休闲旅游目的地,已建成或落户体育公园、房车基地、运动小飞机制造、游艇俱乐部等体育旅游休闲主题项目。启东规划、实施了恒大海上威尼斯体育休闲中心、上海“珐伊船艇”等水上运动产品生产基地和位于崇明岛的北滩马会、君领游艇等项目。通州以体育旅游度假为发展定位的长江江中岛-开沙岛,已建成中国乒乓球通州训练基地、贵豪马术俱乐部、千亩垂钓园、国际信鸽产业园等生态观光与体育休闲项目。“沿江体育”的亮点-如皋长青沙岛体育健身休闲旅游基地规划建设的环岛自行车训练比赛公路赛道、16公里环岛马术赛道、高尔夫训练竞赛基地、青少年素质教育拓展训练基地、风筝放飞基地等精品项目已完工运营。
(四)体育赛事经济得到初步培育。我市先后承办了361°全国女排大奖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2014年环崇明岛女子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20余项大赛。国内知名的营销公司“虎扑体育”投入经费380万元将“2014巴西米内罗足球中国行”第二站比赛落户南通。如皋“江苏恒康家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Mlily梦百合”中国队古力与韩国队李世石十番棋世纪之战,冠军奖金达500万元。“雅居乐杯2014国家乒乓球男队仁川亚运会热身赛暨民间球王争霸赛”,为南通“民间球王”创造了与国手同台切磋的机会。南通市广播电视台联合体育文化等相关部门主办、社会力量出资协办的“2014首届濠河龙舟大赛”成功举办。由中国风筝协会主办、如东承办的“中国如东国际风筝会”迄今已举办了15届。通州湾游艇俱乐部举办的“2015首届通州湾杯国际帆船邀请赛”,吸引了世界各地15支比赛队伍,受到中央电视台五套等40余家媒体关注。
(五)体育彩票销售稳步增长。“十二五”期间,南通累计销售体育彩票56.63亿元,筹集地方体彩公益金5.43亿元。截止“十二五”末,全市共有1000余个销售网点,为近3000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二、形势与机遇
(一)发展背景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破除行业壁垒、扫清政策障碍,形成有利于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政策体系。
--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提出南通与盐、沪、嘉、甬、舟、台、温共同建设滨海、海韵、渔情旅游带,与宁、镇、扬、泰、沪共同建设长江风光旅游带,为体育旅游休闲融入长三角沿江沿海旅游带提供了良好契机。
--国务院《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把南通定位为“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为大力发展南通体育产业经济定位提供了充分依据和支撑。
--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足球产业开发”等指导性意见。南通作为江苏省唯一的足球改革试点市,为体育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
(二)发展条件
--产业基础雄厚。我市船舶修造和海洋装备产业发达,已经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造船基地;港口经济发达,南通港已经成为全国十大港口之一;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优势进一步巩固;电子信息产业、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发展迅猛;农村城镇化进展快速,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快速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能级提升,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日益雄厚。
--资源特色显著。我市江海资源特色鲜明,狼山、濠河等自然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博物苑、名人故居、历史街区等文化内涵丰富;圆陀角、蛎蚜山、吕四港、小洋口渔港、长青沙与开沙岛、渔湾景区等生态与休闲文化特色鲜明。滨江临海体育休闲旅游发展空间广阔,“体育之乡”美誉为开发体育休闲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区位条件优越。我市“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与国际大都市上海及全国经济最发达的苏南地区隔江相连,北接苏北大平原,三面环水,形同半岛,具有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的双重优势,是万里长江干流航线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口岸,为体育产业融入一带一路,对外扩大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交通环境良好。我市交通优势逐步显现,宁启高速公路、宁启铁路、兴东国际机场、南通港、通沙汽渡等,构成了覆盖和辐射全市的立体交通网络。特别是苏通大桥和崇启大桥建成通车、沪通铁路正在加快推进,我市将有三条快速跨江通道连接上海和苏南,交通环境显著改善,为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赛事、体育休闲旅游等发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交通条件。
(三)制约因素
1、体育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够合理。体育产业发展与全市“江海联动、陆海统筹”大局结合紧密度还不够,体育与文化、体育与旅游、健身与健康的融合度还不高;体育休闲旅游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江海休闲体育”的产业优势;体育用品生产企业众多但单体规模不大,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不多,有的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壮大发展体育用品生产集群任重道远;体育产业的区域发展不够平衡。
2、体育场馆运营机制不够创新。大部分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依然是政府主导、行政包揽,未能有效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内部活力没有得到有效激发,运营成本高、收效低;部分已建大型体育场馆没有形成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赛事功能未能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场馆综合经营能力不强;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力度还不大。深受市民喜爱的乒乓球、羽毛球、足球和游泳等项目场地不足,部分县级体育场馆设施尚有欠缺、不配套;以体育设施为载体,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工程尚未全面启动。
3、竞赛表演市场机制不够完善。赛事组织与赛事经济未能有效放开,没有真正交给市场,多数赛事仍存在政府包揽、财政“埋单”现象,缺少鼓励社会力量办赛的政策引领;专业赛事经纪运营公司和团队数量不足,市场开发与引资的渠道不畅通;每年举办的赛事数量偏少、影响力偏弱,特别是缺少高规格高级别的品牌赛事;赛事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助推、对整个经济的拉动、对城市形象的推介宣传等功能未能得到充分显现。
4、体育产业服务保障体系不够充分。体育产业管理、营销、经纪等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体育产业行业指导体系不完善,未能有效地推行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体育产业企业之间缺少信息服务与交流互动平台; 体育产业发展的部门协作、产业协作以及体育产业各门类和业态协作不够紧密,体育产业发展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还不够,政策措施不完善;体育中介组织培育发展欠缺,规模小、层次低、项目少,难以推动与体育用品等业态的联动发展来拉动体育消费。体育产业统计等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
三、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依据《江苏省体育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坚持发挥市场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积极打造“江海体育产业”,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生态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全面提升体育产业发展水平。
(二)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瞄准体育产业发展全省领先、与南通社会经济发展在全省位次相匹配的目标定位,推进体育产业各门类和业态全面发展,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实现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体育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产业规模更加壮大。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00亿元,增加值约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5%。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2万人。体育产业规模发展、集约发展、创新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发展,产业组织形态、市场体系和集聚模式更加丰富,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初步建立以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设施服务、体育培训与教育、中介服务、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为主体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35%左右。
--产业环境更加优化。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布局日趋合理,体制机制充满活力,健全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具有江海特色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科学完善,监管机制规范高效,市场主体诚信自律。
--产业基础更加坚实。建成4个左右体育服务综合体;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40%以上;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国民体质合格率和中小学生体质合格率指标居全省前列;构建精简高效、运转协调、动态开放的体育产业统计体系。
四、主要任务
(一)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体育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体育市场活力,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政策创新。全面梳理和规范不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关规定。推进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实现管办分离。落实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组建体育产业行业协会。
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鼓励体育场馆通过合作经营、连锁经营、托管经营、服务外包等方式改善运营管理,健全激励约束和绩效考核机制,完善服务标准和流程,提高运营效能和服务水平。打造专业化管理集团,组建体育场馆联盟,促进资源整合,拓展发展空间。深化体育场馆无形资产开发,加强闲置空间综合利用。
加快赛事管理改革与创新。按照“培育品牌、专业运作、扩大参与、提升水平”的思路,大力拓展竞赛表演市场,提升体育赛事专业运作水平。取消各类全市性商业和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审批。推进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承办高水平职业赛事、业余赛事和群众性赛事,积极打造“南通濠河国际龙舟赛”、“中国如东国际风筝会”等具有南通历史文化底蕴和品牌特色的重要赛事。
促进竞技体育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直接创办、联合培养等多种方式参与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鼓励南通支云职业足球俱乐部实行多元投资,拓宽职业足球俱乐部和足球发展资金来源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来源结构。加快如皋长青沙足球训练基地和海门市青少年足球训练比赛中心等项目建设。
(二)培育多元主体
培育骨干体育企业。积极扶持创新水平高、品牌影响大、辐射带动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体育企业。到2020年,培育大型体育企业6家以上,建成具有一定影响、规模较大的体育健身俱乐部100个。支持体育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组建跨界融合发展的市级体育产业集团(投资公司),并重点扶持加快发展。
支持中小微体育企业快速发展。利用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孵化培育一批创新型骨干体育企业。支持中小微体育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积极支持健身服务企业连锁经营,重点扶持体育培训、策划、咨询等领域的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实施体育健身俱乐部促进计划,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参与体育发展,进入体育竞赛场馆运营职业体育等领域,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体育经济。
(三)拓宽新型业态
积极拓展新业态、培育新需求。推动体育与旅游、健康、传媒、教育、文化、养老等领域和行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康体服务,积极扶持如东小洋口国家级运动康复基地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建设体育健康社区、运动康复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大力发展体育康复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大型连锁体育服务和特色健身服务品牌。积极扶持规模较大、项目较多的健身休闲活动场所。
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鼓励南通体育会展中心、如皋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通州区体育中心、海安体育中心等建设体育服务综合体,推进其他县级体育服务综合体加快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体育场馆向基层延伸,鼓励乡镇体育场馆进行市场化运作。鼓励举办体育用品、体育旅游、体育文化等各类体育博览、展览或展会。对南通体育博物馆进行改造升级,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
支持体育中介服务发展。按照“高端引入、专业服务、强化自律、提升品质”的思路,加快发展体育中介服务业。鼓励开展体育组织、体育赛事、体育技术、体育广告、运动员经纪、信息咨询、营销推广等中介服务。鼓励高端引进国内外知名体育中介机构,扶持本土优秀的体育中介机构发展,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培养体育中介经营管理人才。支持大型健身场所开展面向广大群众的体育培训服务。
加强媒体与体育的结合。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户外媒体、楼宇媒体、流媒体等多种载体,引导大众树立科学健身理念、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体育消费习惯,形成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市级主流媒体上开设体育专栏,继续办好《江海体育》杂志和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微信平台,扩大影响力。加强媒体与体育赛事、体育用品品牌包装、体育产品营销、体育旅游等行业合作,形成相互拉动、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强化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冠名、合作、赞助、广告、特许经营等形式,加强对体育组织、体育场馆、体育赛事和活动名称、标志等无形资产的开发,提升无形资产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
(四)打造品牌特色
加强体育产业园区品牌建设。推动体育企业实施体育驰名商标和品牌产品战略,开发科技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重点打造1-2个国内一流体育用品品牌和1-2个国内知名健身休闲服务品牌及体育培训品牌。做大做强地域特色体育健身器材制造业聚集区,打造一县一品牌多特色的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特色模式,努力培育体育产业特色县(区)和体育器材制造、体育旅游等特色乡镇。积极扶持已经形成特色的崇川区健身用品制造、港闸区户外体育用品制造、如东新店健身器材制造产业园、海门球类用品制造业集聚区、通州湾示范区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园)发展,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品牌影响力。
加大体育用品制造品牌培育力度。开发一批科技领先、绿色环保、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替代进口产品,不断打造“南通制造”、“南通创造”自主体育用品品牌及制造基地。引导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从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营销推广、运营服务等领域延伸。支持“南通铁人”、“南通安博力”等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智能制造、开展个性化体育用品定制服务,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到2020年培育1-2个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大型体育用品企业以及1-2个体育用品制造基地。
加快江海体育旅游休闲业品牌建设。充分利用南通市依托滨江临海的独特自然环境优势,以及地处国际大都市上海近邻和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区位优势,建设综合性时尚运动休闲旅游目的地。依据江苏省打造沿江体育产业带和南通海洋运动休闲产业规划,积极推进沿南通380公里江、海岸线,规划设计建设国内最长最美的滨江临海徒步专用道、自行车专用道和自驾游快速道等三条体育旅游观光休闲大道。精心建设如皋长青沙和通州开沙岛运动体验休闲区、启东恒大威尼斯和崇明岛黄金沙滩运动戏水区、通州湾帆船游艇航空运动体验区、如东小洋口温泉理疗康复区等四个体育旅游休闲示范景区。着力打造具有南通特色的江海(水上)运动、航空运动、徒步运动、自行车运动、滩涂运动等五大时尚休闲运动主题。
(五)调整产业结构
推动体育服务业快速发展。构建以市属体育中心为核心的体育服务业集聚区,以县级体育中心为重点的体育服务业示范园区和以街道、社区、乡镇健身俱乐部为基础的大众体育服务网络。鼓励外资、民资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体育服务业,推进南通本地区、跨地区体育健身场馆连锁经营和“体育一卡通”服务。拓展互联网+体育的新领域,打造扩大体育服务业发展空间。创新健身指导服务模式,创建集知识普及、信息咨询、运动康复于一体的科学健身示范区,构建覆盖全市的科学健身指导网络。进一步扩大“医保健身一卡通”受益群体,倡导健身防病,节约医疗资源,提升健康水平。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服务组织,广泛开展运动技能培训、健身指导培训、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等,促进健身服务业的发展。
做大做强体育企业。鼓励南通地方体育企业通过资本运作、资源整合做大做强,培育一批产业层级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体育产业重大项目,吸引国内外大型体育企业和重点体育项目落户南通,推动形成龙头体育企业和重大体育项目的集聚高地。
加快体育用品业转型升级。支持体育用品业发展高端运动装备制造业,引导体育用品由单一出口型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并重转变,促进体育用品制造业向中高端发展。重点支持可穿戴运动设备和智能运动装备的研发、制造和销售。
(六)扩大市场供给
丰富体育消费内容。大力发展健身跑、健步走、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自行车、游泳、登山攀岩、射击射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着力推广武术、龙舟、舞龙舞狮以及健身气功、技巧等传统项目,积极发展户外、马术、航空、滩涂运动、帆船和游艇等水上运动以及极限运动等新兴项目,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青少年特点的运动项目。支持发展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航空飞行营地、船艇码头等设施。扶持“哨口(板鹞)风筝”、海安健身花鼓、“南通港闸棋艺比赛”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努力打造体育文化产业精品项目,优化并完善中国体育博物馆南通馆展陈设施,积极融入濠河5A风景区一体化建设。
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均衡配置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全面完成县级“新四个一”体育设施建设,在全市新建面积不小于2平方公里的体育主题公园。加快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多样化体育场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及乡镇、街道体育公园等,推广拆装式游泳池、笼式足球场、三人制篮球场等新型场地设施。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活动场所和健身设施。提升现有健身步道的效能,积极规划贯通主城区和各县城区内健身步道,并向近郊地区拓展延伸健身步道。继续推进通吕运河和海港河两岸运动公园建设工作。
推动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加大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力度,统筹推进体育场馆利用特定空间或时段免费低收费开放,推动体育服务机构通过市场化方式,推动学校体育场馆依法向社会开放。强化资源整合,充分开发利用城市公园、郊野公园、户外广场、公共绿地、城市高架沿线等空置场所建设体育健身活动场地。
激活竞赛表演市场。借鉴国内外体育赛事组织运作的成功经验,结合南通城市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利用各类大型体育设施资源,实现市、县、区联动,举办、承办普及面广、欣赏水平高的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赛事,逐步形成“一县一品牌多特色”的品牌特色赛事基地。推动专业赛事登陆南通,积极打造1-2项具有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重点发展足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气排球等室内运动和汽车、自行车、徒步、登山、攀岩等户外运动的体育品牌赛事。推动体育赛事大众化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历史文化传统和地域特色的群众性赛事活动。
做好体育彩票销售管理工作。丰富体彩内涵,拓展体育彩票销售渠道;优化购彩服务,完善星级网店建设,实施品牌管理提升工程,创新宣传推广方式,推动体育彩票业稳步规范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体育彩票销量达到50亿以上,继续保持苏中、苏北领先位置。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引导与支持
政府有关部门要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进行引导和助推,出台体育产业扶持政策和具体实施细则,把体育产业作为“十三五”期间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之一。建立市体育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发改委、财政、体育等多部门合作的体育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认真落实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消费补贴等途径,支持群众健身消费、鼓励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益性体育健身服务。要整合优化政府部门体育产业职能,健全工作机构和人员配备。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跟踪了解、检查督促和考核评估,全面促进规划实施,落实相关政策。
(二)切实落实扶持政策
科学规划布局,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落实体育场馆建设用地标准,支持足球等重点运动项目设施建设。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推动体育用品制造转型升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兴体育产业项目,优先安排土地供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建设体育设施。推动设立南通市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加强政府引导,设立由社会资本筹资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扶持体育服务业及新兴产业发展。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落实现行国家、省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费用地、人才等扶持政策。加大全民健身财政投入力度,并随国民经济增长逐步增长。落实在全省范围内试行面向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时段发放体育消费券政策,鼓励群众增加健身消费。
(三)建设智慧体育平台
大力发展体育科技产业,着力提升体育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移动通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构建覆盖全市的“智慧体育”服务网络和平台。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利益网上平台、移动客户端等新载体、新技术,打造体验式体育消费。鼓励利用APP终端,创新群众性体育赛事组织方式,完善网络化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加强体育场馆管理智能化建设,实现全市主要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提升场地预订、门票销售、信息查询、健身指导等项目内容服务智能化水平。推进体育经营场所和体育服务产品的数字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体育资源数据库、体育经营项目数据库、体育商情数据库、体育产业人才等信息数据库。定期发布体育产业统计数据、消费指数、研究报告和投资指南,加强对体育产业统计成果的开发利用,帮助各类体育企业和消费者了解体育产业投资与经营信息,促进全市体育产业的结构升级和资源的快速流动。
(四)优化体育市场环境
建立健全行政监管、社会监督与服务认证相结合的体育市场监管体系,营造有利于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完善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管理。将体育市场执法纳入综合执法体系,加强多部门联动综合执法。完善体育安全服务规范,组织安全培训,加强风险管控,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加强行业自律,推进体育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体系建设。
(五)健全人才开发机制
将体育产业人才纳入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和市“江海英才引进计划”,重点支持引进体育产业领军人才和专业团队。与南通大学合作建立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扶持发展体育产业研究和协同创新智库,加强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和基础理论研究。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院增设体育产业专业和课程。充分利用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各类教育资源开展体育产业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