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一些市民在公园、广场、小区等地方健身。那么,在疫情仍处于防控的关键时期,市民选择在户外运动合适吗?
就这一问题,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卞保应表示:“不少人知道‘运动是良医’这句话,这是指科学运动。如果运动方式不科学,反而会损害健康。因此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说一下什么是‘科学健身’或者‘科学运动’。科学运动必须包含三个要素,即:安全性、有效性、持续性。”
卞保应说,运动的安全性,是指健身者要注意运动中不能受伤,某些慢性病人群还要保持血糖、血压的相对稳定。虽然运动可以防病、治病,但是如果因为运动导致其他方面的健康受损,反而得不偿失。当前正处于疫情防控阶段,建议大家少去公园、广场等公共场合,有的公共场所虽然人少,但还是会有隐患。当然,如果是在乡下独门独院或郊区旷野中是可以锻炼的,不需要考虑飞沫传播的风险,更不需要担心空气传播。
“运动的有效性,是指运动的健身效果需要有一定的负荷才能体现。”卞保应说,“运动负荷过大容易疲劳或受伤,反之则达不到健身效果。这几天有人问我,戴口罩锻炼是否会影响呼吸进而影响运动能力呢?我的意见是,从事中等强度以下的运动,如快走,慢跑等,锻炼时戴口罩没有影响。”
卞保应说,运动的可持续性是指运动增强体质预防慢性病,必须长期、终身进行。如果运动停止则效果也会逐渐消失。目前正处于疫情防控时期,市民更要通过科学运动提高自身免疫力。很多人都宅在家里,建议大家在室内运动,具体的运动方法网上有很多。有一点要注意,健身时要开窗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