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南通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十二月三十日
南通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南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是南通全面提高综合竞争力,实现“两个率先”和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使我市体育事业适应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在新的五年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订《南通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形势分析
(一)“十五”以来,全市体育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按照“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要求,加快全民健身体系构建,加大业余训练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同时,我市通过申办成功获得2006年江苏省第十六届运动会的承办权,为体育事业新一轮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全民健身体系构建形成框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围绕提高全民身体素质这一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市在全国率先提出“积极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南通作为江苏省2个试点城市之一,崇川区的试点工作得到省体育局和兄弟市的一致好评,同时,以亲民、便民、利民为宗旨的全民健身体系构建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全面铺开。一是建设好群众健身场地,方便群众就近参加体育活动。“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建成全民健身工程29个,健身点353个,并建成晨晚练健身点2447个;二是健全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建立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网络。“十五”期间全市累计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5000人以上,基本做到哪里有健身人群,哪里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为群众提供健身指导;三是举办经常性群众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我们充分利用“江苏省全民健身日”和“全民健身周”活动造势,在城乡组织开展小型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使我市体育人口由“九五”期间的40%上升到超过45%。
──业余训练项目和规模得到长足发展,优秀体育人才不断涌现。围绕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这一工作中心,我市参加省级比赛项目由“九五”期间的17项发展到“十五”期间的29项,同时,业余训练的规模由“九五”期间的600人左右发展到“十五”期间的超千人。“市县联动、体教联手”工作得到进一步深化,所有县(市)区均建立了市队县办队,并承担省运会比赛任务,业余训练的水平和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我市输送奖和输送贡献奖排名始终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十五”期间,南通籍运动员参加第28届雅典奥运会获得1金1铜2枚奖牌,并获2个第四、2个第五、3个第六和1个第七。陈玘成为新的奥运冠军,南通籍运动员创造了连续四届奥运会届届见金的新辉煌。“十五”期间,新增3位世界冠军,使我市世界冠军人数达到13位。同时,一批新秀也在国内外赛场崭露头角。
──以南通体育中心建设为标志,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新突破。建设与百万人口城市相适应的南通体育中心是“十五”期间市政府重点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2个亿,主要包括3万人体育场、6千人体育馆以及1千人游泳馆,占地60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工程于2004年3月奠基开工,并将于2006年6月竣工。体育中心的建设标志着我市体育场馆跃上了新水平。2004年9月22日,中国体育博物馆南通馆开馆,全国首个地市级体育博物馆正式落户南通。该馆位于风景秀丽的濠河之滨,主要包括博物馆、游泳馆及群众休闲健身场所,总投资4500万元,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能够承办全国性自行车比赛的海门自行车训练基地于2004年9月交付使用。人民游泳池改造、跳水池新建工程也于2005年顺利完工并对社会开放。
──以体育彩票销售为主体,体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十五”期间,是我市体育彩票销售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累计销售体育彩票5.5亿元,积累体彩收益金4000万元,为南通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以场馆开放、健身服务、体育竞赛等本体产业为代表的体育产业也得到一定发展。
“十五”取得的成绩是体育系统上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同心协力、艰苦努力的结果,来之不易。但是,制约和影响南通体育事业发展的困难和矛盾依然存在,主要是:市和县(市)、县(市)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县级体育工作总体上还比较薄弱;体育事业经费不足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财政对体育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快;教练员队伍总量不足、水平不高,业余训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体育体制改革步子不快,现行机制与体育事业发展不相适应;业余训练的科技含量有待提高;体育产业有待进一步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是南通全面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实现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围绕争当江北“两个率先”排头兵这个总体目标,加快体育事业发展,全面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全民健身体系,促进劳动者身体素质的提高,大力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力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多做贡献,为南通“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合分析发展环境,“十一五”期间,我市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总体上说是机遇大于挑战,是南通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期。首先,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2]8号),明确了新时期发展体育事业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总体要求,为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其次,2006年第16届江苏省运动会在南通举行,市委、市政府召开了省十六运动员大会,作出了《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决定》(通委发〔2003〕1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县联动、体教联手,加速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意见》(通政发〔2003〕57号),为“十一五”期间南通体育事业的发展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同时,南通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为“十一五”期间南通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各级体育部门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充分利用和把握有利条件,切实解决好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将我市的体育事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再创南通体育新辉煌。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三)“十一五”期间推进我市体育事业发展,要坚持以下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和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为根本目标,紧紧抓住承办省十六运和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机遇,基本形成全民健身体系,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全面优化业余训练项目和规模,大力提升业余训练水平和质量;加快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加速体育产业发展,使体育事业既快又好发展,全面完成体育强市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
(四)“十一五”期间,必须始终坚持以下发展原则:
──群众体育优先发展。我们要始终坚持建设与活动并重,城市体育与农村体育并重,各类人群体育健身并重,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并重,基本建成面向大众的全民健身体系。通过健全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队伍和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网络,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系统,促使群众体育活动自愿化、经常化、科学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竞技体育优化发展。我们将以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中心,以承办省十六运为契机,发展一定的项目和规模,进一步挖掘现有项目的潜力,做强基础项目,巩固优势项目,继续走精兵之路,完善具有南通特色业余训练网络体系,加大教练员队伍和训练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力度,推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市县体育共同发展。县级体育的相对薄弱和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南通体育发展和体育强市建设的“瓶颈”。我们要不断加强对县级体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加大对县级体育工作的扶持力度,在抓好农村乡镇全民健身体系建设的同时,推进县级业余训练基础性工作有质的飞跃,实现全区域体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后备人才梯次发展。紧扣后备人才培养输送这一中心,以创建国家级和省级高水平训练基地为契机,打造精品,提升层次,切实加大“市县联动、体教联手”工作力度,增强业余训练的吸引力,完善体育后备人才的输送机制,营造后备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着眼于北京奥运会,为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五)“十一五”期间主要发展目标是:
──大力开展群众体育,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群众体育普及和组织程度明显提升,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全市人口50%以上,其中城市达到60%以上,人民体质进一步增强;加快实施“万村体育健身工程”,用2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村村建有体育设施的目标。
──竞技体育以创建国家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为目标,以创建省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为阶段任务,保持业余训练项目25项左右、规模在1200人以上,并培养和输送一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和输送贡献在全省继续保持领先;县级业余训练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业余训练项目不少于4项、规模在100人以上;参加省十六运金牌、总分全面超历史,实现竞赛成绩的新突破;有多名运动员参加北京奥运会,争金夺牌得分,并不断涌现出新的世界冠军。
──体育竞赛组织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按照“一流的精神面貌、一流的城市形象、一流的组织服务、一流的参赛成绩”的总体目标,把省十六运办成一届隆重、热烈、精彩、圆满的运动会,办成省运会史上最成功、最精彩、最经典的运动会。
──体育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市区进一步整合青年路体育馆及其周边体育资源,建成南通市全民健身中心;重点要求各县(市)区基本建成标准体育场(田径场)、体育馆、室内标准游泳池和全民健身中心。
──体育产业初具规模,基本形成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咨询服务和体育彩票销售等体育产业市场,体育自身造血功能明显增强;体育彩票销售累计达到10亿元以上。
三、主要任务
推动群众体育向深度发展
(六)坚持体育服务的多元化,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各地各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学校、社区、乡镇的聚集效应、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增加体育锻炼的吸引力,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完善国民体质测定和监测系统,定期公布国民体质状况,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科学的健身服务,使《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到85%。举办经常性群众体育活动,广泛普及科学健身方法,丰富群众文体生活,使所有的公共体育场馆及健身点均配备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并在所有晨(晚)健身点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委任制。
(七)建设好群众身边的场地,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参加体育活动,重点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改善乡村体育设施条件,建设标准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路径等体育场地,到2008年前实现村村建有体育设施的目标,并努力做到村民集中居住地也建有相应的体育设施。各类公共体育场馆必须向社会开放,为群众健身服务。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也要做到社会共享。全面加快晨(晚)练健身点建设,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晨(晚)练健身点在现有基础上增加2000个,增幅超过80%。每个县(市)区建有全民健身中心和国民体质检测站,加快建设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社区体育俱乐部。大力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到“十一五”期末,使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每万人超过12人。着力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推广将乡镇文化站更名为乡镇文体站,鼓励建立乡镇农民体协。
(八)大力实施全民健身精品战略,打造“环濠河全民健身风景线”,通过政策扶持、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全民健身组织程度,打造一批有影响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制定实施“社会体育项目振兴计划”,繁荣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南通特色体育项目。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确保学校体育课和课余活动时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合格率占学生总数的96%以上,使青少年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并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九)以承办省十六运为契机,推动我市竞技体育优化发展。结合南通特点,以培养输送为中心,以国家和江苏的奥运优势项目为重点,全力打造南通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输送的精品工程。进一步优化项目结构和资源配置,走精兵之路,使我市开展的业余训练项目保持在25项左右。不断强化基础母项建设,在现有优势项目基础上,培育2~3个项目成为我市新的优势项目。在县(市)区开展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工作,力争有2~3个基地获得命名。充分利用现有国家级和省级后备人才训练基地的品牌优势,抓重点,求突破,创特色,出精品,全面提升我市业余训练的层次和水平,使南通“世界冠军的摇篮”永不褪色。
(十)大力开展学校课余训练,在优质中小学设立体育特色班,在所有乡镇中心小学开设特色项目运动队。各县(市)开展奥运项目至少4项(其中不包括球类项目),业余训练规模保持在百人左右,市队县办项目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通过举办选材运动会,逐步在各县(市)建立后备人才“优苗库”,完善体育优苗的选拔输送机制,进一步完善以市级体校为龙头、县级体校为中坚、乡镇体校(体育传统学校)为基础的三级业余训练网络体系。
(十一)进一步完善对县级业余训练工作的考核评估机制,不断改善业余训练条件,加大对业余训练的投入,保证业余训练的基本伙食补助经费和必要的器材经费等费用。加强市体育运动学校以及县(市)区少儿业余体校和各县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加强省级以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传统校建设,使省级以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传统校总数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切实加强体育、教育部门的协同配合,形成有利于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和机制。对培养输送体育人才有突出贡献的县(市)区、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十二)积极引导群众的体育消费。大力培育和规范体育市场,逐步形成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社会氛围。认真做好体育彩票发行销售和公益金使用管理工作。注重体育无形资产开发和新运动项目的开拓,加强对商业性赛事的管理。盘活国有资产,整合体育资源,建立补偿机制,不断增强体育事业发展的后劲。
(十三)充分发挥各级体育总会和单项运动协会的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法兴办体育事业,推动体育社会团体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并逐步走向市场。积极推行体育俱乐部制、项目招标制和经营性体育场馆综合承包制。
加快群众体育设施建设
(十四)全面整合市体育馆现有资源,通过吸引民营资本投入和财政性资金共同投入形式,建成南通市全民健身中心(南通体育城)。通过对体育馆及其周边的统一规划和分步实施,力争使全民健身中心建设规模在10000平米以上,2006年启动前期准备工作,200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使南通市全民健身中心(南通体育城)成为市区具有浓郁体育特色,集体育健身、体育休闲、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城市新景观。各县(市)区也应加紧体育场馆设施的规划建设,并在中心城镇和人口聚集区建成有一定规模的全民健身中心,达到新“四个一”的要求。到“十一五”期末,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上升到2.0平方米以上,其中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0.3~0.4平方米。
切实加强体育队伍建设
(十五)努力建设一支精通业务、爱岗敬业的体育干部队伍,特别要在选拔、培养年轻干部上迈出更大步伐。全面提高教练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岗位培训和专业知识考核,使教练员不断更新知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引入教练员竞争上岗机制,根据教练员周期输送情况和比赛成绩,试行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待岗、下岗等。根据竞技体育优化发展的战略要求,招聘引进5~10名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较强敬业精神的紧缺教练。同时切实加强体育队伍政治思想工作。
四、政策措施
(十六)全面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力实施《体育人口增长计划》,坚持面向社会、面向群众、面向基层,推进城乡全民健身体系建设,通过活动建设的新抓手,使全民健身进入家庭、深入人心,推动我市体育人口较快增长。群众性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以社会兴办为主,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兴办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经营实体。
(十七)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新时期奥运争光计划,继续贯彻“体教结合、市县联动”共同培养后备人才的方针,努力拓宽业余训练办队渠道,创新后备人才选拔机制,扩大优苗选拔面。制定并完善业余训练运动员入学、升学相关优惠政策,落实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政策,不断增强业余训练的吸引力。
(十八)深化改革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依法加强行业管理,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直属事业单位逐步推行全员聘用,因需设岗、因岗用人,实行绩效工资。提倡和鼓励多渠道、多层次兴办运动队和开展业余训练,支持市队县办、学校办、企业办及委托培训等多种形式办队,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快竞赛体制改革。以创新的思路、改革的方式办好省十六运。进一步推行市级竞赛改革,围绕选拔输送的业余训练中心,突出选材重点,促进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县(市)区和各级各类学校每年召开运动会,并选拔优苗参加市级竞赛。加大裁判员培训工作力度,提高裁判员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
(十九)依靠体育科技进步,实现体育事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使最新的科学技术和训练理念全方位渗透、辐射、影响到体育决策、科学选材、科学训练、体育健身等方面。逐年加大对体育科研经费的投入,使体育科研在选苗、训练、恢复和防病防治上为基层一线训练服务。进一步完善训、科、医一体化的业余训练科研体系,加强科研人员队伍和教练员素质建设,提高科学研究水平。逐步提高科技攻关能力,强化对引进、应用科技成果的奖励、考评机制,使科技成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要推动力,增强体育事业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