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来源: 南通市体育局 发布时间:2010-12-21 14:03 累计次数: 字体:[ ]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南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南通体育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统筹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市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各项任务,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江苏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南通体育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 、体育现状与发展基础

  (一)“十一五”是南通体育迅速发展的五年,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经济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十二五”时期南通体育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体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体育强市创建圆满成功。“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从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高度出发,把体育事业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逐年加大体育投入,大力推进体育强市、强县、强镇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绩。2003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决定》,提出在“十一五”内将南通建成体育强市的目标。北京奥运会后,市人大常委会决议把每年的8月12日定为南通体育日,进一步推动了全市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工作年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府每年召开体育工作专项会议,2009年,我市成功创建体育强市,南通体育事业再上新台阶。

  ──全民健身体系更加完善,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全面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条例》,牢牢把握“全民健身日”和“南通体育日”等重大契机,不断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深入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一是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实现全覆盖。不仅实现了城市街道、社区全民健身工程(点)建设的全覆盖,还在全市所有乡镇建成全民健身中心、在所有行政村建成了体育健身工程,在省内率先完成了乡镇和行政村体育设施建设两个100%的任务。二是群众体育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全市累计建成晨(晚)健身点2447个 ,万人晨(晚)练健身点数量达到3个。群众体育组织明显增加,县(市)区体育总会覆盖率达100%,成立乡镇体育机构和村级体育俱乐部均达到100%。全市拥有各类体育社团114个、体育俱乐部55个。三是全民健身活动形式不断创新。以全国全民健身日和南通体育日为契机,积极开展体育进社区、进机关、进校园活动,人们体育意识不断增强,健身积极性、科学性不断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日益提升。

  ──人才战略效应彰显,竞技体育人才辈出。深入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坚持以培养输送后备人才为中心,大力实施金牌战略向人才战略的转移,狠抓体教结合、科学育才工作,不断完善业余训练管理体制。一是创新体教结合、科学育才机制,后备人才不断涌现 。南通籍运动员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创造新的业绩,保持全省乃至全国领先。2008北京奥运会上,南通健儿取得了4金1银1铜6枚奖牌的优异成绩,实现了连续五届奥运会“届届见金牌、届届出新人”的新辉煌。南通健儿在北京奥运会上勇夺四金,并创造了8月12日“一日三金”的“南通体育现象”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率总局各司司长来我市调研,对我市科学育才体教结合工作给予充分肯定。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南通籍选手夺得12枚金牌、3枚银牌、10枚铜牌和656分,为江苏取得金牌第二、总分第三名的成绩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十六届省运会上,南通代表团金牌排名首次跻身前三,团体总分和奖牌数均位居第四,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在后备人才输送和输送贡献上,南通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输送贡献奖位列第二。二是业训基础工作日益夯实。先后创建国家级后备人才训练基地4所、国家级青少年俱乐部8所、省级后备人才单项基地6所、省级青少年俱乐部6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8所。三是竞赛组织水平不断提高。作为省十六运的“东道主”,我们及早谋划,精心组织,科学制定工作计划和工作流程,落实各项工作责任,细化各个工作环节,顺利圆满完成了办赛任务,使省十六运成为历史上“最成功、最精彩、最经典、最和谐”的体育盛会。南通承办的亚洲击剑锦标赛、全国第十届运动会击剑比赛等一系列国际、国内比赛,多次获得“最佳赛区”和“优秀赛区”称号。

  ──体育设施突飞猛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2006年8月竣工的南通体育会展中心,是一座拥有多项世界第一、堪称国内一流的大型组合建筑群,成为南通城市新地标。全国首个国家级博物馆地市级分馆──中国体育博物馆南通馆落户风景秀丽的濠河之滨。新建的中国乒乓球通州训练基地成为一个集国家乒乓球队封闭训练、乒乓球科研、后备人才培养、承办国内外赛事等诸多功能与一体的、国际一流的专业乒乓球训练基地。人民游泳池改造、跳水池新建工程全面对社会开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海门自行车训练基地成为省十六运的比赛场地;市体育运动学校、市儿童业余体校训练条件大为改观。社会体育场馆资源潜力进一步挖掘,全市6个县(市)区“新四个一”工程覆盖率达到100%。“十一五”期间,我们深入贯彻《彩票管理条例》,不断完善发行体制和相关政策,加强体彩公益性宣传,强化管理与服务,全市体育彩票销售逐年大幅递增,前四年全市销售体育彩票已超13亿元,为南通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十一五”取得的成绩是体育系统上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同心协力、艰苦努力的结果,来之不易。但是,制约和影响南通体育事业发展的困难和矛盾依然存在,主要是:市和县(市)、县(市)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县级体育工作总体上还比较薄弱;教练员队伍总量不足、水平不高,业余训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体育体制改革不够完善,现行机制与体育事业发展不相适应;业余训练的科技含量有待提高;体育产业有待进一步发展。

  (二)“十二五”时期,是南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向基本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方式和政府职能转变加快,社会结构转型提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可谓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南通体育也将迎来一个加快崛起、跨越发展的转折期和战略机遇期。首先,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为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了建设体育强国的新目标。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指明了新时期中国体育的前进方向和发展目标,为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其次,体育独特功能进一步彰显。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早已超越了强身健体的生物功能阶段。体育成为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对体育功能认识的提高,将大力拓展、加快其发展空间和速度,使体育的作用得到更加充分发挥。第三,“十二五”时期,是南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向基本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必将为体育事业提供坚实的基础,对我市体育事业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三)“十二五”期间,南通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体育基本现代化为目标,大力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巩固强化体育强市建设成果,努力实现体育事业的新发展、新跨越,为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四)“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以下发展原则:

  ──科学发展原则。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注意体育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体育内部协调发展的关系,地区间体育平衡发展的关系,确保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社会化发展原则。在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积极推进体育社会化发展,鼓励和倡导国有、民营、个体等多种所有制企业投入体育事业,加大对社会办体育的政策倾斜,增强体育事业发展后劲与活力。

  ──依法治体原则。进一步健全体育法制体系,逐步形成以《体育法》为基础,以体育行政立法、行政许可、行政执法、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为主要内容的较为完善的体育法律制度体系。

  (五)“十二五”期间主要发展目标

  ──群众体育工作达到新水平。深入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到2015年,10分钟体育健身圈基本形成,《国民体质测定标准》达标率占测定总人数的90%以上,优秀率超过20%;城市新建小区、农村集中居住区体育健身工程点基本实现全覆盖;全民健身长效志愿服务机制基本形成,万人社会体育指导员拥有量达到25人左右,其中二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占比超过20%;城乡社区基层体育健身俱乐部实现全覆盖,万人晨晚练健身点达到10个以上。到2015年底,全市体育社团达到130个,注册会员达10万以上;市属单项协会拥有2个以上体育俱乐部;各县体育单项协会拥有1个以上体育俱乐部。

  ──竞技体育工作再创新辉煌。继续坚持业余训练以后备人才输送为中心的战略重点,积极探索体教结合办学机制,加大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输送力度,与高校联合举办高水平运动队,进一步完善业余训练网络体系,提高训练效益。“十二五”期间,全市业训规模达到1200人,竞技体育项目重点发展游泳、跳水、体操、击剑、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田径、射箭、飞碟等10个项目,力争南通籍选手获得10项次以上世界冠军,有多名选手参加第30届奥运会,并力争夺取金牌;2014年第十八届省运会参赛成绩和输送贡献奖保持全省前列。

  ——体育竞赛工作再显新亮点。扩大办赛规模,提高办赛层次,强化赛事品牌建设,大力推进“一市一品”、“一县一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体育赛事。举办南通市第十届运动会,认真组织市级少年儿童年度体育比赛,

  ──体育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和《省政府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基本建立起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体育产业体系,积极争创体育产业示范基地。贯彻落实《彩票管理条例》,促进彩票业健康安全发展,全市体育彩票销售总额达40亿元,力争突破50亿元。

  ──体育设施建设得到新提升。合理规划体育场馆设施布局,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整合体育设施资源,提高体育设施的综合利用率。在满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同时,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实现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县(市)区综合体育中心覆盖率达60%以上。

  ──体育科研水平实现新跨越。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科教人才队伍,加强科学选材,发挥“训科医”一体化的优势,高标准、高起点为选材服务,缩短成才周期,向国家输送更多人才。积极参与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大赛,努力打造具有较强实力的“南通兵团”。

  ──体育法治建设取得新进展。加强体育法律法规宣传和实施工作,不断提高体育系统从业人员的法治观念和素养。尽快制定并颁布《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研究出台《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有关管理规章。加强体育法治组织建设,组建一支懂法律、会执法、素质高的干部队伍。

  三、主要任务

  全面贯彻全民健身条例

  (六)切实加大全民健身经费投入。市、县人民政府按照《全民健身条例》的要求,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投入,重点加大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依法保障公民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积极拓宽全民健身投、融资渠道,鼓励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和赞助,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七)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在公园、绿地、广场建设一批经济实用的中、小型公益性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对已建全民健身工程(点)进行提档升级,并逐步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点)向农村集中居住区和城市新建小区延伸覆盖。协调教育部门,采取典型示范、经验交流、表彰奖励、舆论引导、监督检查等方式,推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和公众开放。市、县级财政对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给予经费和政策支持,学校可根据维护设施运营的需要收取必要的费用。

  (八)加强基层体育组织网络建设。深化体育社团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体育社团的工作评价体系和监督体系,大力推进体育社团“三化”、“五有”建设,到“十二五”末,力争5 0%以上的社团达到要求,不断增强体育社团的社会功能,使其成为有组织章程,有专人负责,有办公地点,有活动经费,常年有特色活动的体育社会团体。积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兴办运动队,继续开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创建工作,积极倡导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使青少年掌握1-2项终身受用的体育健身技能。推动街道、乡镇和社区、行政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建城乡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晨晚练健身点,在保证场地、经费基础上,强化软件建设,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俱乐部的运行机制。

  (九)加强基层体育活动建设。继续开展“五个亿万人群”健身活动,精心组织“全民健身日”、“南通体育日”等重大时节的活动,深入开展体育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活动和全民健身月活动,积极推广适合不同人群的体育健身项目,使各项活动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加速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十)全面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坚持以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为中心,针对新周期的人才输送和金牌任务,落实各运动队目标责任制,加强对各项目的队伍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优化结构,突出重点,走集约化的“精兵之路”。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认真研究致胜规律,提高训练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力争多出尖子选手;坚持科技兴体,倡导科技创新,开展科研攻关,加快推进“训、科、医、管”一体化进程。深入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不断改进训练手段和方法,努力提高运动训练的科技含量。重视业余训练成才率,坚持科学选项、科学选材、科学训练、科学管理,加大向省级以上优秀运动队输送人才的力度,力争周期输送人数位居全省前列。

  (十一)建立科学的训练体制、机制。紧紧围绕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坚持效率原则,突出重点,强化基础,优化项目结构,科学调整项目布局。引入、完善竞争机制、风险机制、激励机制,在运动队中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紧紧围绕“奥运争光计划”,构建合理的项目布局,在现有优势项目基础上,培育2—3个项目成为我市新的优势项目。充分利用现有国家级和省级后备人才训练基地的品牌优势,抓重点,求突破,创特色,出精品,全面提升我市业余训练的层次和水平。积极探索新时期竞技体育发展的新路子,鼓励社会、学校和个人兴办或联办运动队,不断拓宽、增强运动训练工作的路子和支持力度。

  (十二)坚持体教结合、市县联动。继续实施市县区联动战略,加强市(县)、区体校、体育项目传统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进一步夯实业余训练基础,“十二五”期间建成20个以上省级、60个以上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切实加强市级体校建设,重点办好市体育运动学校和儿童体校,深化体校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体校办学新模式,加大硬件投入。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强化体校建设和管理,改善办学条件,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不断深化体教结合,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协同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优化文化教育和运动训练条件,推动素质教育和运动训练紧密结合,完善运动员就(升)学、升级优惠政策等激励机制。充分利用重点中学的资源优势,形成责任共担、义务共尽、利益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构建运动员学历教育机制,逐步加大同南通大学等高校的合作,积极为优秀运动员接受高等教育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运动队文化教育和保障体系。通过多种途径为运动员学历教育和技能教育创造条件,提高文化水平,增强就业能力,不断适应社会需要。加强市县区联动,逐步完善体育人才选拔、培养、输送等激励机制,鼓励市运动队县办,鼓励市(县)、区直接输送,充分调动各级业余训练工作的积极性。        加速发展体育产业

  (十三)以国办《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省政府《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指导,坚持“以体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加速体育产业量和质的全面提升,形成多业并举、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紧抓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机遇,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依靠市场培育资源,逐步建立开放透明、良性运行、公平竞争的体育市场环境,形成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场馆服务业、彩票娱乐业等为主要内容的体育现代服务业,努力培育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逐步实现投资渠道的多元化。以南通体育用品生产特色为基础,扩大产品优势,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综合竞争力,扶持园区和生产企业争创全省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十四)不断加强本体产业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彩票管理条例》,不断强化体育彩票发行和管理工作,促进体育彩票健康协调发展。加强专管员队伍建设,提高销售队伍素质。引入竞争机制,健全工作考核和奖励机制,促进各销售站点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采用多种形式,精心策划,加大宣传力度,丰富营销手段,树立体育彩票品牌形象。加强体育彩票基金管理,确保现有基金保值增值,成为体育事业发展资金的有力补充。不断完善体育彩票管理制度,加强政策监管,确保运营安全,促使体育彩票健康发展。

  (十五)加紧开发体育竞赛市场,打造体育品牌赛事。加大政策引导,促进体育竞赛社会化,逐步建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式多样的竞赛管理体系。积极申办影响大、市场前景好的国际国内大型赛事,力创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规模的精品赛事。

  加快推进体育设施建设

  (十六)全面整合市区体育场馆资源,充分利用体育会展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发挥公共体育场馆的辐射功能,合理规划体育场馆设施布局,提升市民健身场所的数量与质量。调整市体育运动学校总体规划,新建集全民健身、体育休闲、文化娱乐、师资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楼,进一步改善业余训练和健身环境。鼓励利用闲置厂房和沿街商业用房开展体育健身经营,合理体育健身场馆布局。

  (十七)加快推动县(市)区体育设施建设,提高体育设施的建设标准、档次、规模和服务功能,建有符合国家建设标准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性体育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和新“四个一”场馆设施,满足举办国际赛事、群众参与健身的需求。街道和乡镇建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体育活动中心。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设施。坚持全民健身设施“建、管、用”并举,对已建成的全民健身设施,完善设施管理维护制度,落实管理单位,明确管理和维护责任人,进行专人管理和维护。

  四、政策措施

  (十八)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认真领会建设体育强国的深刻内涵,充分认识体育工作的重要性,把体育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政府任期考核目标,切实把体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增加投入,确保体育事业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加大政策扶持,加强舆论引导,促进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十九)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坚持立足广大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在群体活动的组织形式、参与方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不断改革与创新,加快推进体育社会化、生活化、品牌化进程,大力营造政府倡导、社会主导、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认真贯彻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继续贯彻“体教结合、科学育才”共同培养后备人才的方针,巩固提高联合办学成果,努力拓宽业余训练办队渠道,创新后备人才选拔机制,扩大优苗选拔面。制定并完善业余训练运动员入学、升学相关优惠政策,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以建立规范有序的体育市场体系为目标,深化体制改革,转换运作机制,促进体育产业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加强体育市场的管理和引导,建立开放透明、良性运行、公平竞争的体育市场环境,不断增强体育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进一步整合全市的体育场馆资源,坚持开发体育有形资产与开发无资产相结合,实现整体化运作,集约化经营,现代化管理,全面提升体育现代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竞赛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行全市竞赛改革,努力打造品牌赛事。围绕选拔输送体育后备人才,大胆改革竞赛体制,促进运动训练水平的提高。加大裁判员培训工作力度,提高裁判员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

  (二十)加快推进依法治体进程。坚持依法治体基本方略,全面贯彻落实《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彩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紧密结合体育改革发展实际和需要,加快地方体育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符合市情的体育法规体系,重点加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制定工作。完善体育行政许可、行政执法、行政处罚、复议和诉讼制度,大力推行政务公开,规范程序,减少环节,增加透明度,提高公信力。进一步完善体育经营活动监督管理制度,维护体育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体育系统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依治体的自觉性,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二十一)坚持人才强体战略。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强化服务宗旨,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办事效率,树立良好形象。深入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建立一支高效廉洁、勤政为民的干部队伍。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全员聘任制度,探索事业单位工资激励制度,规范聘后管理。切实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一是加强运动员队伍建设。关心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建立运动员淘汰、分流制度,重点保障有培养前途,有发展潜力的运动员。二是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实行教练员岗位聘任,签订周期目标任务书,明确输送和参赛成绩指标,加大考核和竞赛、输送的奖励力度;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低职高聘、高职低聘”,采用聘用制、合同制,吸收、引进优秀的教练员,补充教练员队伍。三是加强业余训练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业余训练管理干部的组织能力和工作水平,为业余训练和后备人才培养输送做好服务。同时,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积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育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干部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